您好,欢迎来到冷水江市图书馆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荟萃 > > “不阅读的中国人”缘何那么多

“不阅读的中国人”缘何那么多

发布时间 :2013-08-15 13:52 阅读量:1295次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穿过了很多排ipad——没见有人读书。”近日,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上引起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就是那个“不阅读的中国人”。

多方调查印证着孟莎美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在中国,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生活节奏快,“没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玮认为,当下竞争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没时间”成为民众不读书的重要原因。因为专业的缘故,程光玮保持着每周一本书的阅读量,但他同时表示,自己也“没充足的时间读书”。

“读书需要静下心来,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谁还有心情去阅读?”北京市民赵先生告诉记者。赵先生在一家公关公司上班,加班是家常便饭。“闲情逸致的阅读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

“现在社会太浮躁,大家都想着房价,普通民众对读书没什么兴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周孝正告诉记者。程光玮也表示,世俗社会来临,人们注重享乐,精神生活萎缩在所难免。

沈阳一家书店的老板王先生说,多数人在网上买书,书店经营并不好。卖得出去的就是些教辅考试、评职称、当红作家的畅销书等。他觉得人们有些“功利性阅读”,“教男人怎么成功的、教女人怎么吸引成功男人的书好卖”。

图书价贵质次,又遇新媒体冲击

不少受访者表示,图书定价太高也是自己不读书的原因之一。

“现在书太贵了,动辄就要四五十块”,北京的潘小姐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很喜欢看书,却常常因为书价太高而舍不得买。

也有专家表示,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是阅读的方式在变。从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博、微信。但这样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而书籍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众多读者。“我大学的时候很喜欢读书,因为那时候的书写得认真,很有深度。”有网友在新浪网上留言,“现在已经不爱读书了,很多写书的人已经脱离了时代。”

80后家长陈麟也抱怨不知道给女儿买什么书,“咱们小时候还有《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现在好多书里都充斥着爱情、暴力,适合孩子看的少。”

“要激发民众的阅读欲望,就要多出好书,”周孝正表示,好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经得起市场的选择。

公共阅读资源和设施数量有限

另一个问题则是公共阅读资源和设施数量有限。由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主编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统计,2012年中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而截至2011年底,中国平均每44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仅为0.52册。

“政府应该将重点放在阅读环境的创造,比如增加图书馆数量。”周孝正说,是否读书是民众自己的事情,但政府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

近日,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的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需要立法推动解决的问题包括:中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水平;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阅读内容良莠不齐等。

“这不是干涉是保障,全民阅读立法值得期待,”张宝义说。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